均陶系列
 
 
·您当前所在位置 >>> 论文选登
宜兴陶器堆花艺术浅谈
已阅:1973  2009/8/16 19:55:18
1 前言
  著名陶都宜兴,陶器堆花在历史上以别具一格的风貌,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虽然由于时代的变迁,陶器生产的方式种类、陶器用途都有很大的变化,但陶器堆花在日用陶、工业陶、园林陶、美术陶、陈设陶等上,都展示着堆花艺术的很大魅力,陶器堆花产品纷纷走进农村、城市、家庭、园林、宾馆、写字楼,甚至北京中南海以及国外都能见到。这里专门谈谈堆花艺术。
2 宜兴陶器堆花产生的条件
  宜兴人杰地灵、贤臣名将、文人学士之杰出者,代不绝书。及宋代,她的文化初显优势,佘中、邵刚、邵材称为“一邑三魁”,天下荣之;至明清,其文化的优胜态势更显示璀璨之光,除涌现卢象升、卢象观、堵允锡、关炳等抗清志士在全国造成重大影响以外,还有以陈维崧为领袖的数以百计的词人所形成的阳羡词派,有力的推动了清代词学的复兴与发展;近百年来又有徐悲鸿、钱松岩、尹瘦石、吴冠中、吴大羽等美术界名人,周陪源、蒋南翔、潘菽 、唐敖庆千余名教授、专家从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,分布于祖国各地及各条战线,因而以“教授之乡”闻名遐迩。
  宜兴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苏南侧,群山环抱,这里盛产竹、木、茶,天然风景秀丽,天然溶洞众多,有庚桑洞、善卷洞、灵谷洞、慕蠡洞、西施洞的奇趣风情,织就了山湖的神奇色彩,她吸引着古今中外许多的游客乐而忘返。
 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宜兴山丘的风水宝地,天然资源、青石山与黄石山相接,容易形成适合不同需要的花色品种的泥料,取之不尽。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前人就用天然原料黑、红两种色泥制作成几何纹图案陶器。
  早期社会的陶器用途以日用为主,缸类存放水,坛类存放粮食,罐类存放米、饭、菜之类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、人们要求的提高,官府、富户人家、高僧他们对缸、坛、罐等陶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,如顺治八年(公元1654年),饶州守备董显忠、王天春和王瑛等人,受命至宜兴,授旨烧造御器堆花大龙缸。富户人家出高价要求装饰堆花精美的图案,摆设在家中或庭园起观赏作用,僧人则以级别不同要求精堆细作不同的级别的寿缸供其使用。由于文化发达、经济的发展、资源的丰富、人才的辈出,促使宜兴陶器堆花艺术并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。
3 宜兴堆花表现的主要内容
  宜兴陶器堆花艺术的表现范围是极其广泛的,它涉及到艺术欣赏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。
  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轶事、文学故事、戏剧唱本、宗教神话、民俗民情、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等题材。因而常见的画面有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和文人骚客的描写,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“八仙”、“和合二仙”、“大闹天宫”、“抬角戏”和“闹元宵灯会”等等。所有这些,无不由大师们堆贴的栩栩如生。但更常见的则是以渔、樵、耕、担水的汉子与村姑、游戏表演、耍灯、舞龙玩狮、玩花船、比武、庆功等欢乐喜庆的场面,更是刻画得有情有趣,生动传神。
  以飞禽、走兽、鱼虫为题材的有龙、狮、凤、虎鹿、猴、家禽家畜、喜鹊、蝙蝠、蜻蜓等。为了取其吉祥如意之意,都在堆花大师们的拇指上表现出来,其中最突出而又常见的是“五蝠捧寿”、“鹿鹤同春”、“荷叶鸳鸯“、龙凤呈祥”、“二龙戏珠”、“双狮抢球”、“九狮滚球”、“喜鹊登梅”、“喜上眉梢”、“年年有余”、“独占鳌头”、“九龙争珠”、“鸭喜蛙跃”、“鸳鸯交颈”、“虾蟹嬉戏”和“五龙喜水“等。它们堆作生动、惟妙惟肖,都是当年艺人的独具匠心之作。
  以花卉、树木、草竹、回纹等几何图案为题材的堆花作品,则更是不胜枚举。如符合人们传统欣赏习惯的“风串牡丹”、“松鼠吃葡萄”、“春兰秋菊”、“蝴蝶喜竹”和“浮萍飘动”等生趣无穷。有的缸类全是采用各式各样的满花堆作,其形状有八方、六方、四方、椭圆、菱形、抽角、葵边。边框以几何形的云纹、回纹、线条花纹。边门则以桃李、梅、兰、竹、菊、牡丹。令人拍案叫绝的便是正门中间的堆花艺术,利用大拇指搓、捺、捏、拓出形状各异、生动活泼、栩栩如生的动物、人物、花草,完全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。
  宜兴堆花艺术一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劳动人民的向往、爱好和勤劳朴实的美德,较充分地体现了当地民俗风格以及文化素养。虽然其中也参杂着不少糟粕,这是时代的局限所致,也是在难免的,但从堆花技艺而论,真实显示了匠师们的才华。
4 宜兴陶器堆花的表现形式
  如上所述,宜兴堆花陶器主要用于家庭和园林装饰。它在注重艺术的同时,则必须更多地考虑它的使用价值。除在设计方面因人、因地、因事制宜地进行认真的推敲外,还须立足于“堆”字上下功夫。因此,根据不同用途的实际需要,堆花手法分别采用平堆、浅浮堆、浮堆等形式,以解决它的艺术性、实用性和不同需求的******组合。
  宜兴堆花在陶器上的表现,是通过边框、口沿、底足、边门、旁门、正门等来表现的,特别是正门更是堆花艺术家大显身手的地方。虽然如此,但不管每个局部如何巧妙构思,都必须在其制作之前根据整体要求。因此这就是所说的“局部”与“整体”的结合,从始至终都是协调一致的。此外,不仅在边门、正门上保持与整体的一致性,而且也要在堆花艺术的画面上做到宾主相容、主题突出,彼此相得益彰,以求得和谐、统一、流畅的效果。
  清代早期的寿缸边门是用花鸟组合而成,其正门堆以浅堆龙、虎、象、鹿或堆以福、禄、寿、罗汉人物。总之,不拘一格,因人制宜。清代后期至明国期间的堆花手法及画面就更丰富了,有堆贴菊花、凤凰、麒麟、游龙、仙鹤、罗汉,有鸡、鸭、鹅、兔、猪、马、牛、羊、鸟等等,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一些细微边角堆作,边框上一般都堆作缠枝花图案、如意线条。对整个画面来说,确实起到主次协调之美感。
5 宜兴陶器堆花的艺术特色
  宜兴陶器堆花究竟有哪些特点呢?这是所有爱好堆花的人十分感兴趣的问题。讨论这个问题必然会涉及到上面的已经说过的“表现形式”的问题,这里就就其时代特征、地方特色和别具一格的装饰美三个方面提出一点粗浅看法。
5.1 宜兴陶器堆花艺术的时代特征
  谁都知道,堆花在宜兴陶器史上占有一席的主要地位。特别是到了明清年间,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。宜兴堆花自然也直接或间接接受了绘画的影响。所以,在其初期视绘的基础上,逐步加深堆花的立体感和层次感,到了明代已初具规模。这时虽然在构图上缺乏变化,也不太讲究透视,但在堆花手法上逐渐形成了由平堆向浮堆发展的艺术雏形。但到了近期由于经济条件有了变化,有钱人不惜高价购买精细繁琐之作,比之前代来说,这当然是美中不足之处,但它由于在内容上注重情节性,构图与透视都重视变化,在章法布局上吸取了中国绘画中的立轴、横幅、手卷、扇面与传统古祥图案等艺术手法,因而也出现不少符合人意的杰作,这固然与其堆作手法不用有关,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各时代的指导思想不同,审美标准各异,风格有别等因素而决定的。
5.2 宜兴陶器堆花艺术的地方特色
  宜兴陶器堆花因为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所以又显示了它的鲜明的地方特色。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a. 取材大多在宜兴本地,就地取材与群山环抱之中的矿源,经过提炼而成进行堆作,稳定性好,表现力强,因而堆作的画面引人入胜。
b. 它利用当地原料,专用人的“大拇指”作画笔进行纯手工捏、捺、搓、拓,可以随心所欲,高、低、粗、细、长、短、尖、圆、方、厚、薄来表现一切画面,正是妙处所在。
c. 它产区一带是群山环抱、层层叠叠、高低有致,那山中的奇石、怪树、秀竹、春兰等百花都有,百鸟等各种动物活泼可爱。另一边太湖风光中的大小帆船形态各异、各种鱼类活跃在河泊水中游弋,自由表演着各种舞姿。
上面这许许多多景物,本来就是一幅画卷。宜兴堆花的能工巧匠们的成就,就是在于把这绚丽多姿的迷人景物,以高超的艺术造诣,在堆花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显示了各自的风格及地方民族风格。
5.3 宜兴陶器堆花艺术的装饰美
  工匠们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,直接提取他们所熟悉的物象和题材,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,利用制作条件和物质材料,或作夸张变形、或作如实刻画,以符合美的要求。如传统题材中的龙凤和麒麟等;各种花卉纹样,二方连续及四方连续;生活题材中的故事,以及家禽、家畜、蔬菜、山川、河流;民俗题材中的福禄寿喜等等,都通过它们相同的属性,提取其各自优美的部分,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。工匠们还善于把具体的无定义物象,化为人们所熟悉的可视形象,有时为了突出画面中心,往往出现人大于屋、动物大于山的情况。有时又善于把理想的事物与现实事物结合起来,以实现的事物有理想的基础,以理想事物有现在的意境。如“龙腾虎跃”、“麒麟送子”和“降龙伏虎”等,这“麒麟”便是狮子的变形。为了表现龙的腾飞和虎的跳跃,则在腿、身两侧堆上“火苗”,以赋予运动感。这些都是神奇之笔,然而名不经传的工匠们,以他练就的大拇指,面对着各种不同泥性的泥料,一笔一笔、一粒一粒,获得画家们难以在纸上达到的效果,这该是何等伟大艺术创造!面对这些艺术成就,我们无不为之称赞,叹为奇观,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。
 
Copyright@2009 方卫明均陶艺术 All rights Reserved. 网站管理